银铃攻略将带领大家一起认识诸葛亮被赵云按震动器,希望可以帮到你。
关于“赵云”的介绍

赵 云 生 平
赵云,字子龙,常山真定人,公元154年生。书中描写他身长八尺,浓眉大眼,阔面重颐。公元194赵云初仕公孙瓒,三国演义中赵云在磐河之战解救了公孙瓒,并与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。在三国演义的记述赵云是一名万人敌的猛将,他一生中与他交手的名将并不多,所杀名将则更少,就三国演义里提到的,在公元201年汝南与曹操军作战时斩杀“河北四庭柱”之一高览,三十余合战败“河北四庭柱”之一张颌。刘备初到荆州时,赵云斩杀山贼张武,抢得的卢马献与刘备。公元207年赵云斩杀来犯新野曹仁部将吕旷,并以十数合战败李典。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,刘备丢下妻子南奔,赵云一面抱着幼主刘禅,一面保护刘备之妻甘夫人,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幸免,后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。在三国演义中当阳长坂是赵云的成名战,长坂坡中赵云进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、糜竺、甘夫人、刘禅,杀夏侯恩夺得名剑青gang,斩杀曹洪部将晏明,夏侯dun部将钟缙、钟绅,唬退张he,力战焦触、张南、马延、张(岂页)四将,在曹操军阵中往来冲突,如入无人之境,共斩曹营名将50余员,当时曹操亦赞曰:“真虎将也!”。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,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毕后就是依靠赵云接应,那时赵云射断吴将徐盛船上篷索,也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射技。刘备到东吴娶亲时,诸葛亮也放心地将保卫工作交给赵云,而赵云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,这也是与赵云本身谨慎细致的个性分不开的。孙权为了夺回荆州所使用长使张昭的计谋,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人质换取荆州,“赵云截江夺阿斗”更是他勇武与见识独到之处。公元211年赵云入川沿江西上江阳,与诸葛亮会师成都。攻克成都后,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。公元219年,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张he、徐晃围困,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,斩杀魏将焦炳,冲入曹军重围,战退张he、徐晃,“那枪浑身上下,若舞梨花;遍体纷纷,如飘瑞雪”,赵云救出黄忠,所到之处,无人敢阻。曹操见亦惊叹:“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!”。后在汉水以拒曹军,占得曹军营寨,刘备赞曰:“子龙一身都是胆也!”称赵云为“虎威将军”。公元223年,赵云升中护军、征南将军,封为永昌亭侯,再迁为镇东将军。公元225年,南蛮叛乱,赵云、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,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。在三国演义里赵云于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北伐,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,赵云刺死长子韩瑛,刺倒四子韩琪,射死三子韩琼,生擒二子韩瑶,后再刺杀韩德(灭门?),威震诸军,而此时赵云年已七旬。三国志里公元228年赵云与邓芝与魏帅曹真对阵,兵少敌强,在箕谷失利,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,固守阵地,不至大败,撤军后赵云被降为镇军将军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撤兵,赵云、邓芝断后,赵云抵挡郭淮,刺死苏喁,杀退万政,全身而退,“不折一人一骑,辎重等物,亦无遗失”。公元230年,赵云于成都病故,享年76岁,追谥为顺平侯。在三国演义中纵观赵云一生,一世英名从未受挫,得善始善终,与他同为五虎上将的关羽、张飞则显得不如他了。赵云有二子,长子赵统,承袭父爵,官至虎贲中朗,督行领军;次子赵广,任牙门将,随姜维出征,参加沓中之战阵亡。
诸葛亮用人存在什么样的缺陷导致赵云未被重用?
诸葛亮(181年—234年10月8日),字孔明,号卧龙,琅琊阳都(今山东省沂南县)人,三国时期蜀汉丞相,后世更是将其评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、发明家。可以说,《三国演义》的智战,在诸葛亮粉墨登场后得到了升华。
随着蜀汉势力的崛起,诸葛亮与诸将之间的磨合愈发默契,三分天下之局已初定。然而,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,赤壁一战过后,受诸葛亮调遣最多的将军逐渐变成了五虎将中名声最小的赵云。
拜风台的外交活动中,赵云担任了丞相的护卫,在这场会晤中,赵云的威慑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;
在东吴和亲期间,赵云再次担任了主公的护卫,他的缜密心思让这场相亲顺利完成,没有出现大的纰漏;
在从孙姬夺回少主的过程中,诸葛亮仍启用了赵云,这是因为他是所有将领中原则性最强的一个,不会碍于面子不肯得罪主母。
为什么在三国中期,赵云会频频受到重用?
原因很简单,因为赵云的目标不在名利上,得失心也不重,且忠心耿耿服从丞相与主公的一切安排。最难得的是,赵云有不输给其他名将的过人能力,虽然,他的武力称不上第一,智谋也算不得拔尖,但他的综合能力却是最突出的,他比其他将领更适合“独当一面”。
或许,有人会问,张飞、关羽同样实力出众,为何丞相没有频繁调用此二人呢?这里面的原因是非常微妙的。
首先,关、张二人算是蜀汉“核心圈”里的人物,其地位与诸葛亮等同。诸葛亮在调用这两人的过程中,势必会考虑到主公的想法,难免会畏首畏尾。
其次,关羽是一名自视甚高且心态膨胀的将军,他虽然能力超群,但犯的错均是大错。而张飞的武力出众,可智谋上却差了一截,不具备面面俱到的能力。
遗憾的是,赵云立下这么多汗马功劳,却未能得到丞相或主公的提携,他的官职与功劳并不对等。令人难以理解的是,诸葛亮既喜欢调用赵云,又不肯为其加官进爵。
且看庞统早年曾因官职低而发牢骚,诸葛亮听说后二话不说立即向主公反应,让庞统步步高升。反观赵云地位不高,也从不发牢骚,可偏偏诸葛亮就是不主动提拔这位大才。
最让人泪目的是,赵云这位像劳动模范一样的将军,直到七十岁时仍奋斗在蜀汉大业的最前线,主动请命追随丞相完成北伐之战。
在孟达死于前线、街亭被敌军夺去的情况下,赵云竟主动承担起断后的大任。赵云又一次不出所料,完成了以少胜多的大捷。
可悲赵云一生忠心耿耿,却从未被委以重任。抛开刘备的原因不谈,赵云之所以仕途艰难,很大程度是因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局限性。
其实,何止是赵云?
从马谡、魏延、关羽三人的悲剧上,我们就能看出诸葛亮有用人不当之嫌。关于对马谡的评价,刘备的最为中肯:“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。”马谡有能力吗?有,但并不多。他只适合做一名辅助型人才,根本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。
在所有蜀军将领中,魏延的身份最为敏感,因为他是一名降将。
就因为这个原因,他始终不受诸葛亮待见。丞相曾多次批评其人品不端,“食其禄而杀其主,是不忠;居其土而献其地,是不义”。殊不知,若以此作为“不忠不义”的标准,三国时代的马超、黄忠、张松甚至是主公刘备,都不是什么忠义之辈。若非诸葛亮对魏延抱有如此之大的成见,也不至于诱发后期的内讧,使魏延死得不明不白,酿成悲剧。
至于名满天下的关羽,他的名声着实有些名过其实。关羽之刚愎自用,相信诸葛亮是心知肚明的。此人虽表面上无比忠义,但他所行之事却恰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,舍大义而逐小义。华容道中纵虎归山,孙刘联姻期间大放厥词,虽世人称关羽乃人中龙凤,可他本质上不过是个刚愎自用的莽夫罢了。所以,不得不说,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。
而且,在书中的一些细节中我们也能看出,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的性子亦使蜀汉后继无人。就连二十军棍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,丞相都要亲自参与,而那些年轻有才干的将领们却始终得不到权柄,显然这从根本上限制了蜀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。